11月2日,南京再遇雾霾锁城,口罩又重新遮上了行人的脸庞。下午2点,南京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(AQI)是175,为中度污染。有记者联系南京市环保局,试图了解南京周末的空气污染状况,却得到了令人诧异的答复——周末专家休息,因此无人回答雾霾问题。(见11月3日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)
雾霾蔽日,专家休息,看来民意关切只有等到工作日才能纾解了。环保部门没有把大气状况推给“天知道”,客观地说,“无人回答雾霾”也是句大实话。只是,眼下的雾霾问题已经不只是突发的公共事件,而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,就像市民想知道明天气温是高是低、是晴天还是下雨一样,职能部门及时回应空气质量情况,恐怕也该纳入常态工作范畴,而不能以专家不上班为由规避民众知情权之上的信息刚需。
有几个背景,足以支撑地方职能部门及时回应空气污染状况的理由:一则,在中国气象局最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一组权威数字显示,今年以来,我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最多。据统计,10月以来,华北大部、黄淮、江淮、江汉、江南中部和北部、华南中西部及四川东部、重庆等地雾霾日数在5天以上;其中山西东南部、江苏大部达15~20天,部分地区超过20天。在雾霾天数有增无减的时候,雾霾有没有、雾霾有多重,无不关涉公民出行与生活安排,专
家双休日可能要休息,但城市生活不会在双休日停摆下来。
二则,9月12日,国务院颁布“史上最严”大气污染治理的“大气国十条”。随后,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等政策相继出台,媒体预测中国将用10年时间,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。只是,雾霾治理可以等10年,但国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,已无法“坐以待病”再等10年。最近,据说来自荷兰的设计家丹·罗斯格德发明了一种“电子真空吸尘器”,
该项设计能移除城市上空的雾霾,人家已准备在北京等城市制造清新空气。不管这种行为艺术是真是假,起码说明在应对雾霾问题上,地方部门的“热心程度”,可能还赶不上国外艺术家。这是令人尴尬而纠结的一件事。
天下的雾霾,不会都约好了等到专家上班再去城市肆虐。治理雾霾是一种技术,但更是一种态度。眼下而言,及时告知城市雾霾的真相及发展变化情况,也许与拟订中长期治霾计划一样重要而迫切。